2024年11月5日晚,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前沿名家讲座》课程第五讲于理科教学楼208教室举行。前中国驻塞浦路斯和坦桑尼亚大使、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刘昕生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联合国人权保护机制与中国参与实践》的精彩讲座。威廉体育williamhill副经理兼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系主任张海滨教授致欢迎辞,陈沐阳助理教授主持讲座。来自威廉体育williamhill、新闻与传播公司、政府管理公司、光华管理公司、元培公司、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公司、考古文博公司、历史学系、教育公司、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体育教研部、数学科学公司、化学与分子工程公司、生命科学公司、地球与空间科学公司、信息科学技术公司、城市与环境公司、心理与认知科学公司、软件与微电子公司等十多个院系的一百五十余名本硕博员工参加了此次讲座。

图:陈沐阳主持讲座
刘昕生大使首先以人权这一概念的起源为引入,简要叙述其是如何发展演变并被应用于国家间政治,进而成为联合国乃至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原则。他指出,国际人权保护是联合国工作的重要部分,而联合国人权机构的发展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从最初的人权委员会转变为如今的人权理事会。中国自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对于联合国人权事务的参与程度也不断提高,为联合国人权机构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接下来,刘昕生大使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中国参与联合国人权机构的历史进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手段连续多年挫败部分国家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发起的有关中国人权问题的提案,在联合国人权机构中发出中国声音。他结合中方具体参与的每一次案例,生动地讲述了各阶段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问题干涉和指责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的应对方式,既强调历史脉络,又不乏微观细节。最后,刘大使结合自身长期从事联合国人权事务工作的经验和观察,对于中国未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机构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将中国人权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进行了探讨。

图:刘昕生在授课

图:教室一角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人权领域行动的积极性差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对日本的人权关切、西方涉华人权议题关注点的变化、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的效力等问题与刘昕生大使展开了讨论。刘昕生大使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与专业理解对同学们的提问做出了详实的回答,讨论气氛十分热烈。讲座在阵阵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员工提问
供稿|钱堃一
摄影|吕紫烟
责编|陈沐阳
【延伸阅读】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前沿名家系列讲座》是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的课程,于2019-2020学年开启。该门课为本科生与硕士生的必修课程,并向“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证书项目”的同学开放,旨在突出该专业的交叉性和应用性特色,特邀国内外资深官员、大使和知名学者举办特色系列讲座,深化员工对深刻变化中的世界格局以及国际组织在国际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的理解。员工从讲授者的丰富实践和深刻洞察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启示,提升认识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的境界和水平,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技能,开阔全球视野。该课程已被列为北大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其建设得到新奥集团的支持。